中国对虾

  • 2019-04-26 15:22:38

中国明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旧称中国对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对虾属。过去常因成对出售,故称对虾。中国对虾,海捕对虾、偏黄色对虾为雄性对虾,偏青色对虾为雌性对虾,过去常因成对出售,故称对虾,又称东方对虾,海捕非养殖的中国对虾一般在30克-50克,规格越大越稀少;用此虾做的油焖大虾乃经典名吃之最,壳薄虾肉香酥绵软,回味绵延。

形态特征
全长:雌性成体180~235mm,雄性成体130~170mm。 体形长大,侧扁,甲壳较薄,表面光滑。 通常雌虾个体大于雄虾。对虾全身由20节组成,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除尾节外,各节均有附肢一对。有5对步足,前3对呈钳状,后2对呈爪状。头胸甲前缘中央突出形成额角。额角上下缘均有锯齿。额角细长,平直前伸,顶端稍超出第二触角鳞片的末缘,其基部上缘稍微隆起,末端尖细。上缘基部2/3或3/5具7~9齿,末端尖细部分无齿;下缘具3~5齿,下缘齿甚小。头胸甲具眼眶触角沟,颈沟及触角侧沟,无中央沟及额胃沟。触角侧沟仅延伸至胃上刺附近。肝沟细而明显,平直前伸;其下方无肝脊。额角后脊至头胸甲中部消失。眼胃脊明显,占据自眼眶边缘至肝刺间距离的3/5。头胸甲具触角刺、肝刺及胃上刺,眼眶角圆形无眼上刺,前侧角亦为圆形而无颊刺。腹部第4至第6节背部中央具有纵脊,第6节长约为高的1.5倍。尾节长度微短于第6节,其末端甚尖,两侧无活动刺。 头部6节与胸部的8节愈合成头胸部,并完全为头胸甲所覆盖。头部还包括额角和具柄的复眼,附肢从前到后依次为:第一触角、第二触角、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各1对。3对颚足和5对步足。腹部6节,前5节各具一对腹肢,第六节具一对尾肢,与尾节组成尾扇。腹部附肢发达适于游泳,每一体节包括一背板和一腹板。口位于头胸部腹面,由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及三对颚足共同形成口器。肛门位于尾节腹面基部。 第一触角上触鞭长度约为头胸甲的11/3倍,下触鞭长度约为头胸甲的2/3而与额角相等。第二触角鳞片末缘超出第一触角柄但不及额角的末端,其触鞭很长,约为体长的21/2倍。第一小颚的内肢由2节或3节构成,第一节基部内外缘皆有一突起,内缘末端有一硬刺及一细毛,第二节短小,若具第三节者,则更细小。第三颚足雌性较短,仅伸至第一触角柄第二节中部附近,其指节细小,长度仅为掌节的1/2;雄性较长,伸至第一触角柄末端或超出,其指节较雌性长,稍短于其掌节。5对步足皆具短小的外肢,前3对步足皆呈钳状,以第3对步为最长,伸至第一触角柄末端(雌)或第2触角鳞片末端(雄)附近;后2对步足伸至眼的中部附近。雄虾第1腹肢的内肢变形特化成交接器,略呈钟形,中部纵行卷曲,形成圆筒状,中叶的顶端稍尖,伸出到侧叶末缘之外;第2腹肢内肢内缘基部具一附属肢体,由两节构成,末节呈方圆形,其长度大于宽度。雌虾第4~5对步足基部的腹甲上,具有一圆盘状交接器,其长度略大于宽度,基部两侧各有1个小突起中央有纵行开口,开口的边缘向外卷曲,口内为一空囊,称之为纳精囊,开口前方有一较大圆形突起,上生密毛。
养殖品一般体长12-15厘米,体重20-40克。生命周期为一年,个别能活两三年。

生活习性
中国明对虾属广温、广盐性、一年生暖水性大型洄游虾类,雄虾俗称“黄虾”,一般体长155毫米,体重30-40克;雌虾俗称“青虾”,一般体长190毫米,体重75-85克。体色青中衬碧,玲珑剔透,长半尺许,故又叫大虾。平时在海底爬行,有时也在水中游泳。渤海湾对虾每年秋末冬初,便开始越冬洄游,到黄海东南部深海区越冬;翌年春北上,形成产卵洄游。4月下旬开始产卵,怀卵量30-100万粒,雌虾产卵后大部分死亡。卵经过数次变态成为仔虾,仔虾约18天经过数十次蜕皮后,变成幼虾,于6-7月份在河口附近摄食成长。5个月后,即可长成12厘米以上的成虾,9月份开始 向渤海中部及黄海北部洄游,形成秋收渔汛。其渔期在5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主要渔具为拖网、锚流网和张网等,改秋捕后规定开捕期自9月份以后。
中国对虾的生活史包括受精卵、胚胎期、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仔虾、幼虾和成虾等阶段。成熟的亲虾在近岸浅水水域产卵;胚胎发育阶段在卵膜内度过;孵化后为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发育到仔虾之后由浮游生活逐渐转营底栖生活并向河口、浅水区移动;幼虾在近岸水域、河口地区生活,随生长而渐移向外海深水区,待成熟后又游至近岸产卵。中国对虾有明显的季节性洄游习性,五、六月间新生的幼虾,到九、十月间体长与亲体大小相似,十月底雄虾发育成熟,开始交配。此时近岸区水温降低,虾群开始向外海集结,十二月逐渐游离渤海,陆续经山东半岛沿岸到黄海南部深水区越冬,称之为越冬洄游。翌年春季二、三月间又开始向北洄游,主群三、四月间经山东半岛沿岸进入渤海,到四月底五月初开始在莱州湾、渤海湾及辽东湾各大河口附近产卵繁殖,称之为产卵洄游。

生长繁殖
为了发展我国的水产养殖事业,赵法箴青年时作为实习生参与了著名科学及朱树屏领导的“对虾发育条件及其苗种的人工培育”研究工作,于1959年成功地培育出我国第一批人工虾苗;通过研究,基本弄清了对虾从产卵孵化到虾苗发育中所需的主要条件,总结出对虾人工育苗中所需要掌握的“种、水、饵、管”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对虾各幼体阶段所需饵料的基本种类等技术难点,为以后我国对虾人工大量育苗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赵法箴主持了“中国对虾幼体发育形态研究”课题,充分利用自己在大学里学习和掌握的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刻苦钻研,认真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了科研任务,在这项研究中,他系统地描述了中国对虾各期幼体发育形态与习性,为以后的教学和生产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他参与了朱树屏领导对虾幼体发育生态研究,对以后的对虾全人工育苗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赵法箴与对虾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60年代中期,作为对虾养殖研究组组长,赵法箴带领研究组的其他同志先后在山东省日照石臼所、即墨、文登、崂山等地进行养殖试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攻克了对虾小面积人工养殖技术难关,之后,又突破了“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和“中型水面对虾高产养殖技术”难关。并确立了一套对虾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措施。他在1967-1978年承担的“对虾人工育苗及精养高产技术研究”,总结出彻底清除敌害生物和掌握好育苗水质是提高对虾出苗率的两个重要环节,而满足幼体饵料是提高出苗率的关键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使对虾人工育苗出苗率大幅度提高。在水泥池中育苗,平均每立方米水体育出虾苗1万余尾,在孵化箱中育苗,平均每立方米水体能育出虾苗11万~13万尾,土池育苗平均每次能够育出虾苗20万尾以上,并确立了一套室外大面积育苗法。并经过改进研究,确立了一套清淤除害、合理放养、科学投饵、调节水质等精养高产措施。在1.2亩池中平均亩产对虾400余千克,在13亩池中平均亩产对虾250千克,四个2亩池平均亩产488.5千克,最高亩产达551千克,突破千斤大关。居当时国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先后荣获1978全国科学大会奖、山东省和青岛市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科委推广奖。
从不满足、不断探索是赵法箴工作的特点。由于以往我国的对虾养殖,基本上是依靠从大海中捕捞自然苗,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兴起,仅靠捕捞自然苗已远远不能满足养殖生产之需,而且有损于天然资源。作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先驱之一,他深感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若不及时解决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必将严重阻碍我国对虾养殖事业的发展。他深感重任在肩,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迫使他要冲破难关,闯出一条工厂化育苗的新途径。于是,在1979年底召开的全国对虾养殖工作会议上,他就对虾育苗攻关问题作了重点发言,详细论证和阐述了开展对虾工厂化育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用2~3年的时间,攻克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关。1980年,赵法箴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对虾工厂化人工育苗技术”的国家攻关项目。他主持起草项目计划,安排落实实施方案,组织各方协调攻关,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终于突破了这道难关。提前一年使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获得成功。

该项成果的贡献与技术关键是:
(1)解决了亲虾培育技术,使育苗用亲虾来源得到了保证。
(2)掌握了人工创造良好育苗水质条件的理论依据和控制方法,为对虾幼体的顺利发育提供了条件。
(3)筛选出适宜对虾幼体各发育阶段的动植物性饵料和人工饵料,为幼体正常发育提供了物质条件。
(4)提出了适合对虾工厂化育苗的应用设备,制定出了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操作规程。该项成果随后在全国沿海各省市全面推广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人工育苗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并使之很快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产业,使全国对虾养殖产量从1978年的450吨猛增至1991年的22万多吨。据不完全统计,仅1982-1992年,全国养殖对虾的直接产值累计超过400亿元。该项成果的获得,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依赖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局面,不仅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移植、增殖放流事业的发展。该项成果1982年荣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荣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又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牌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特别奖金奖。使我国一跃成为对虾人工育苗和养殖产量最高的世界第一养虾大国!
随着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成功,赵法箴又转向了“中型水面高产养殖技术”的研究之中,他与同事们一道,仅用一二年时间,攻克了中型水面对虾养殖技术关。并荣获原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
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养殖技术的提高,饵料数量、质量的多少与好坏,已成为制约对虾养殖业的关键问题之一。特别是大量投喂鲜活饵料,不仅污染水质,而且破坏大量的幼鱼、幼虾和贝类资源。因此,急需解决人工配合饵料的问题。赵法箴与他的同事们,先后开展了“对虾人工复合饵料”、“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工作,并先后荣获青岛市科学大会奖、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发展我国的对虾养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对虾养殖优良品种产业化及促进中国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亲虾培育
1、亲虾来源:中国对虾的亲虾来源主要经养殖虾越冬培育而成,俗称越冬虾,也有自然海区捕捞的亲虾。
2、暂养水温:中国对虾亲虾暂养温度一般首先控制在14℃以下,这有利于亲虾的恢复,然后再逐步升温至18℃,促进性腺的发育成熟。
3、光照:中国对虾亲虾培育光照强度在500Lx以下。
4、饵料、清池、换水:中国对虾的饵料,主要有沙蚕,蛤类,鱼肉等。中国对虾亲虾暂养池一般1-2天就要彻底清池换水一次,以保证良好的水质环境条件。
5、促熟:中国对虾只要温度、光照、盐度、饵料等满足生态要求即可使亲体的性腺成熟。

产卵
中国对虾亲虾的培育池由于每日清污、换水,水质状况良好,所以可以兼做产卵池使用。在每日晚9点以前将性腺成熟度好的亲虾选入产卵池待产。另外,在产卵温度上,中国对虾一般控制在18-20℃。

幼体培育
中国对虾胚胎及幼体发育,主要是温、盐二因子。生产上中国对虾胚胎发育温度一般控制在20℃左右。
盐度是影响幼体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子。
在幼体培育过程中,除温、盐二因子以外,饵料系列与换水量等,中国对虾幼体一般遵循溞状Ⅰ期采用单胞藻、藻粉、酵母等饵料;从溞状Ⅱ期到糠虾Ⅰ期采用轮虫为主,单胞藻、藻粉为辅的饵料;从糠虾Ⅱ期到仔虾2天以卤虫幼体为主,单胞藻、轮虫为辅的饵料;仔虾2天后以卤虫幼体为辅,成体为主的饵料直至出池,这样一个饵料序列。由于轮虫、卤虫成体来自于天然水域,夹有细菌、原生动物及大量的污物,因此必须在溞状Ⅱ期或Ⅲ期就开始换水,并随着饵料量的增大,换水量也逐渐加大。

分布范围
中国对虾,非养殖海捕对虾,主要来源渤海湾的捕捞船只。
“中国养殖虾之都”全球每7条虾就有一条来自湛江。广东湛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地区,湛江市地处亚热带地区,三面临海,海岸线长达1566公里,浅海滩涂733.5万亩,对虾养殖环境优越,湛江发展对虾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堪称全中国最完整的对虾产业链。全市对虾养殖面积44.8万亩,全市对虾年产量14.7万吨。对虾育苗场400多家,对虾养殖场15700多户,饲料生产企业28家,拥有对虾加工企业253家,其中出口企业33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5家,国家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农业龙头企业6家,年产值近200亿元。有全国最大的对虾养殖、种苗繁育生产、加工出口、交易和集散、饲料生产基地。如今,湛江对虾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墨西哥、加拿大、韩国、马来西亚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湛江在养殖虾方面拥有七个全国第一:养殖面积全国第一、种苗产量全国第一、对虾产量全国第一、虾料产量全国第一、加工规模全国第一、出口量全国第一、全国最大的对虾专业交易市场,湛江一年对虾出口可创汇5亿多美元,对虾产业帮助40万湛江人就业,全球每7条虾就有一条来自湛江,且湛江虾是最健康、最安全的。

人工放流
中广网天津2009年8月27日消息(记者孙阳)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6时25分报道,秋季鱼虾收获期即将到来,天津市渔业资源调查队调查发现,在渤海湾“中国对虾”绝迹14年后,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天津渤海湾“中国对虾”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虾汛。每个网次可捕获对虾100公斤,是10多年没有过的收获。
近几年,渤海海域有关省市通过增殖、放流和伏季休渔等措施,对渤海湾生态环境进行养护,使海洋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以天津为例,3年间天津共向渤海近海人工增殖放流各类鱼苗虾苗10多亿尾,其中包括中国对虾6.2亿尾、三疣梭子蟹997万只、梭鱼620万尾、鲈鱼10万尾等。山东省、河北省也向渤海增殖放流了大量中国对虾苗种。另外,2009年充沛的雨量也为“中国对虾”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使对虾生长十分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