瓠瓜简介
瓠(hù)瓜,为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蔓性草本。瓠瓜幼果味清淡,品质柔嫩,适于煮食。 在河北一带的某些地区,“瓠瓜”专指西葫芦,“瓠子”则用来专指瓠瓜。 中国古时以其老熟干燥果壳作容器,也作药用。《诗经》中已有记载。瓠瓜根系发达,茎为蔓性,长可达3~4米,分枝性强。单叶,互生,叶片呈心脏形,上面有茸毛。雌雄异花同株。有时也产生两性花,但所结的果实常为畸形果,无食用价值。花白色,多在夜间以及阳光微弱的傍晚或清晨开放,故有别名“夜开花”。
瓠瓜的用途
瓠瓜中国各地都有栽培,果实老熟后经一定处理可作容器,如酒壶;生活用具,如水瓢;鸣虫玩具,如蝈蝈葫;及观赏品等。
乐器:在古代,瓠瓜是制作乐器的重要原材料,其价值不亚于丝竹。葫芦笙最早载于汉代的《礼乐志》:“有葫芦笙。”除了笙、竽等簧管乐器外,瓠瓜还可以做弦乐器或弹拨乐器的共鸣箱。瓠瓜还可以做鸽哨,分很多种,制法各异。
日常用具:瓠瓜作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瓠瓜开口做成各种形状的器具使用,最常见的是用来装水或装酒的水壶或酒壶,也可用来舀水、淘米、舀面、盛东西东西等。在古代瓠瓜还被用来盛药,它保存药物确实比其他的容器如铁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为它有很强的密封性能,潮气不易进入,容易保持药物的干燥,不致损坏变质。另外,瓠瓜还能制成舟和农具,甚至被制成火器,在战争中使用。
瓠瓜常见品类
1、线瓠子
瓠瓜植株攀缘生长,叶片绿色,圆五角心脏形,叶缘浅齿近于全缘,叶面密生 白色短茸毛。子蔓结瓜,瓜细长棍棒形,上中部略细,光端略粗,瓜顶平圆,瓜基部瓜柄四周略突起有纵棱;瓜长60~70厘米,较粗祁分横径6~7厘米,较细部分横径4~4.5厘米,单瓜重0.5~0.75千克,瓜皮绿白克,瓜皮绿白色,表面密生白色茸毛.老熟时皮色尘浅,瓜皮变硬,茸毛脱落;瓜肉白色,厚1厘米左右,肉质细嫩,纤维少,品质佳且熟食,耐热性较强,不耐寒,不耐涝,抗病虫能力中等。
2、长瓠子
又名长葫产,夜开花,芋莆等,果实长圆筒形,长40~50厘米,果皮淡绿色,果肉白色,柔软,品质优良,果实多结在子蔓或侧蔓上,为早熟种。
3、面条瓠子
又名香瓠子,南京地方品种。果实长70~100厘米,上下粗细相近,柄部稍细,果皮薄,淡绿色,有光泽,肉厚而嫩,白色。种子少,单瓜重1.5~2.0千克。耐老、较早熟。
4、大葫芦
大葫芦系北京地方品种。子蔓结瓜,瓜葫芦形,下部膨大呈球形,底部平,上部渐细呈短柱状,单瓜重1~2千克。嫩瓜外皮白绿色或淡绿色,底上有白色不规则花斑,表面密生白色短茸毛,瓜的上半部为实心,膨大部分瓤小肉厚,瓜肉白色,质地较致密,水分多,纤维少,略有甜味,品质较佳,嫩瓜供熟食,老瓜可用盛器。耐热、不耐寒、不耐旱、喜肥。
5、孝感瓠瓜
湖北孝感县地方品种。果实长圆筒形,腰部稍细,先端稍膨大,长70厘米,横径7厘米,瓜皮薄,绿色,肉厚白色,种子少,品质好。单瓜重1千克左右,早熟高产品种。
6、三江口瓠子
江西省南昌市地方品种。第l雌花着生在土蔓第4~5叶节及侧蔓第1~2叶节上。果实棒形,长49厘米,横径7.5厘米,外皮浅绿色,具白色茸毛,肉质细嫩,味稍甜,品质优良。单瓜重750克。较耐低温,较抗病虫。亩产3500~4000千克。
瓠瓜的食用价值
在食用上,瓠瓜分为甜瓠瓜和苦瓠瓜。
甜瓠瓜:甜瓠瓜营养丰富,是夏季受市民喜食的蔬菜。 瓠瓜的食法有炒、烩、做汤、制馅,如:辣炒瓠瓜丝、瓠瓜烧肉块、瓠瓜汤等等。 烹调时不宜煮复太烂,否则营养损失多。
食疗功效: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瓠瓜含有蛋白质及多种微量素。2、降糖。从瓠瓜中分离出两种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胰蛋白酶有抑制作用,从而起到降糖的效果。3、防癌抗癌。
食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别适合免疫力低下、高血糖、癌症患者多食。
苦瓠瓜:有苦味的瓠瓜名叫苦瓠瓜,与市民平时食用的甜瓠瓜外形相似,但苦瓠瓜含有糖苷毒素,加热后毒素也不易被破坏,误食后轻度中毒会发生口干、头昏、恶心、乏力、嗜睡;重度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脱水、大便带脓血等症状,中毒患者还很容易被误诊为细菌性痢疾。
瓠瓜苦味原因 瓠瓜为什么会苦
瓠瓜是一种很受居民欢迎的蔬菜,以色泽绿白光亮、形体匀称、密生白色茸毛者为上品,但有时会出现苦味瓠瓜。瓠瓜之所以有苦味,是由于苦味瓜中含有苦瓠子甙。苦味瓠瓜不能食用,食用了毒素含量多的瓠瓜会导致中毒。出现苦味瓜的主要原因是种子遗传原因,也就是种子携带有苦味基因,使得植株所结的瓜为苦味瓜。菜农在留种时,若留种株雌花接受了携带苦味基因的花粉,来年种子播种育苗长成的植株所结的瓜仍是苦味瓜。因此,农民在留种时,若发现苦味瓜,应及早拔除该植株,杜绝花粉的传播,把好种子质量关。
如何挑选瓠瓜
葫芦要干透、型好、芯正;要有坠手的感觉,葫芦越重密度越高,所以葫芦的生长期要长;撮一下葫芦应当有圆润光滑的手感;里子要糠,有厚度,跟海绵垫似的有弹性;葫芦的皮色应该干净,必须没有一点瑕疵,要像水一样干净;皮色惨白的葫芦千万不能要,因为葫芦肯定用药水浸泡过。
食用注意事项
1、在购买“瓠瓜”时,应先用舌尖舔尝鉴别其有无苦味,不要烹烧、食用有苦味的“瓠瓜”,谨防在夏季食用有苦味的“瓠瓜”后中毒。
2、“瓠瓜”夏季上市。因其味甜,且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糖分、有机酸和各种维生素,深受人们喜爱。如果食用后,极有可能引起中毒,可能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腹胀、脐周疼痛、脱水等。
3、为预防食用苦味“瓠瓜”引起中毒,加工前,应先仔细检查,如发现瓜苦,应及时销毁。另外,还应加强宣传,使“食用苦味‘瓠瓜’会引起食物中毒”成为一种基本常识。
瓠瓜的药用价值
瓠瓜除了能盛药,本身也可为药。瓠瓜味甘,性平滑无毒,其蔓、须、叶、花、子、壳均可入药,医治多种疾病。据古代医书记载,瓠瓜花味甘,性平,无毒,可做解毒之药,对各种瘘疮尤为有效。蔓、须药性与花相同,可治麻疮。瓠瓜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龈或肿或露,牙齿松动。又可治面目、四肢肿,小便不通,鼻塞,及一切痈疽恶疮。尤以瓠瓜壳的药用价值最高,其味甘,性平,无毒,用于消热解毒,润肺利便。愈是陈年的瓠瓜壳,疗效愈高。
主治用法
果 实:用于水肿,腹水,黄疸,消渴,淋病,痈肿。内服,煎汤,9-30克;或煅存性研末。
种子:用于肺炎,肠痈,牙痛。
果壳:用于水肿,膨胀。内服,煎汤,10-30克;或烧存性研末。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茎、叶、花、须:内服, 煎汤,6-30克;或煅存性研末。用于食物、药物中毒,龋齿痛,鼠瘘,痢疾。 内服, 煎汤,9-15克。
瓠瓜栽培技术
栽培环境
种皮较厚,发芽较慢。为使主蔓早生侧蔓,多生雌花,当主蔓生出4~6节后,即可将主蔓的顶芽摘去。也可用植物激素处理,促使主蔓早生雌花,提早结果。瓠瓜对肥料及水分要求较高,要施足基肥,并多次追施速效氮肥。不耐涝、旱,在多雨地区要注意排水,干旱时要及时灌溉。栽培季节瓠瓜一般春季播种,夏季收获。在保护地中栽培,可适当提早或延后。
种植方式
瓠瓜可在终霜前露地直播,或在保护地中育苗后再定植。播种前,种子需要处理。需浸种24—48小时,然后播种,每亩地用种量为250克。瓠瓜苗期的管理同春黄瓜相同。可参照黄瓜育苗技术。
播种育苗
用温床育苗。2月底至3月上旬播种,每hm2用种量3.75 kg(667 m2用量0.25 kg)。播种前用55℃温水浸种15 min,然后放入25~30 ℃的恒温下催芽,待芽出齐后播人营养钵中。苗期要保温防寒,通风透光,保持土壤干湿得当。苗龄约30~35 d。定植前10 d左右进行低温炼苗。
整地施肥
选择富含腐殖质的油沙土作栽培田,该田要求2~3年未种过瓜类作物。前茬收获后及时深翻20~25cm,并施足基肥,每hm2施腐熟有机肥30000~45000kg(667m2施2000~3000kg),人粪尿15000~22500kg(667m2施1000~1500kg)或饼肥1500~1875 kg(667m2施100~125kg),过磷酸钙300~400 kg(667m2施20~30kg)。定植前10d按畦高20~25cm、畦宽100cm,沟宽50cm作畦,然后铺地膜待栽。
肥水管理
瓠瓜生长势较其他瓜类弱,生长期短,结果集中,除施基肥外,还要追肥灌水。追肥宜薄施勤施。在定植成 活和摘心后、果实膨大期分别施1次肥。开始采收后分期追肥1~2次,促使后熟瓜生长。瓠瓜需水较多,应及时浇水,结果期间天旱可1~2天浇1次水,但如果雨水多时,应及时排水防涝。
病虫害防治
瓠瓜主要的病害有病毒病、枯萎病、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白粉病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13克药粉对水50千克喷雾,或50%多硫胶悬剂300~400倍液或农用抗毒菌素120倍液等喷雾防治。